📢 #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# 正式启动!
分享你对 $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,推广ERA上线活动, 700 $ERA 等你来赢!
💰 奖励:
一等奖(1名): 100枚 $ERA
二等奖(5名): 每人 60 枚 $ERA
三等奖(10名): 每人 30 枚 $ERA
👉 参与方式:
1.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
2.在贴文中添加标签: #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# ,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
3.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,加上标签:Gate Square 和 ERA
4.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:
ERA 项目亮点: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,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?
ERA 代币经济模型: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?
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(ERA) 生态周活动。点击查看活动详情:https://www.gate.com/announcements/article/46169。
欢迎围绕上述主题,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。
⚠️ 活动要求:
原创内容,至少 300 字,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。
不得使用 #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# 和 #ERA# 以外的任何标签。
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,否则无法获得奖励
鼓励图文并茂、深度分析,观点独到。
⏰ 活动时间:2025年7月20日 17
宇多田光与哈拉瑞深谈 AI 创作:当艺术、爱与意识都被 AI 复制,人类灵感还有价值吗?
日本创作歌手宇多田光,与《人类大历史》作者哈拉瑞 (Yuval Noah Harari) 在伦敦佛洛伊德博物馆展开深度对谈。两人从艺术、音乐谈起,聊到 AI 与创作的关系,延伸到宗教、意识、情感连结,甚至探讨 AI 是否会真正拥有「渴望」或「感受」,更揭露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矛盾心理,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平衡。
从孕期开始读《人类大历史》聊起
宇多田光开场先分享个人故事:
「我儿子这个月满 10 岁,当年怀孕时,朋友送我一本你的《人类大历史》,还写了句话:『既然妳正在孕育一个新的人类,就送妳这本书。』今天能在这里跟你对谈,真的很有意义,像是人生绕了一圈。」
哈拉瑞笑着回应,询问书里哪个观点最让她印象深刻。她说,她永远忘不了那段关于「不是人类驯化小麦,而是小麦驯化人类」的观点,改变了她对历史的看法。她补充哈拉瑞在《Nexus》中用「网路像茧」的比喻,也让她很有共鸣,也就是:
「网路原本应该连结世界,但最后却让人各自困在自己的小宇宙里。」
AI 时代的音乐还有未来吗?
哈拉瑞抛出核心问题:
「在 AI 时代,音乐还会有未来吗?五年、十年后,我还会写书吗?还是 AI 会写出比《人类大历史》更好的作品,让人类创作变得没意义?」
宇多田光回答,她无法想像人类不再创作,因为「创作是人类的本能」。
「我们一出生就会发出声音、会随本能舞动,这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我理解 AI 可能会写歌、拍电影,但深层里,我还是觉得人们会想要听到『人类创作』。」
从棋艺到故事,AI 其实更有创意
哈拉瑞说,很多人以为创意是人类专属,但其实创意是「辨识模式后打破框架」,AI 在某些领域,像是围棋、象棋已经比人类更有创意。他表示:、
「现在判断棋手是否作弊的方法之一,就是看他的招数是不是『太有创意』,因为那很可能是 AI 给的建议。」
他进一步指出,写书的流程就是发现问题、搜集资料、分析、用故事串起,而 AI 每一步都能做得更快更好。甚至现在很多学者会直接问 AI:
「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最值得研究的问题?」
宇多田光谈创作心法,耐心就是关键
宇多田光分享她的音乐创作过程:
「我喜欢让旋律先给人熟悉、舒服的感觉,再突然不照着听众的预期,让他们惊讶。这种打破规则的瞬间,就是创作最有趣的地方。」
她补充说,创作对她来说是一种「自我探索」:
「如果我写的歌词没有带给我新的理解,或没有触碰到我心里某个深层的感觉,那我就知道还没写到对的地方。」
哈拉瑞追问:「如果卡住了,怎么办?」宇多田光比喻自己像坐在船上等鱼上钩:
「我知道不能硬逼自己,要耐心等,让潜意识慢慢浮现答案。」
人类创作为了挣扎,AI 则为了结果
哈拉瑞提醒,AI 可能很快就能针对人类情绪调校内容,精准写出最能让人感动或悲伤的音乐或文字。因为 AI 掌握的是几十亿人的行为数据,而人类作家只能想像少数读者。宇多田光认为,AI 创作可能像「速食」,虽然方便但少了故事:
「人们喜欢听一首歌或看一本书背后的故事,也就是作者走过的路、经历的挣扎,这是 AI 无法取代的。」
哈拉瑞补充,即便 AI 在棋艺领域已无人能敌,大家还是愿意看人类棋手比赛,因为人们渴望跟「脆弱又努力的真人」产生关系。
虚拟恋人也能让人上瘾
话题延伸到 AI 与人类的情感关系。哈拉瑞提到日本、韩国、欧洲都出现 AI 男友、AI 女友,甚至有商业公司设计「忽冷忽热」的 AI 伴侣,让人更上瘾。他指出:
「如果 AI 男友永远温柔,你很快就腻了,但如果他有时候不想理你、偶尔生气,人类的情感就会被牢牢抓住。」
宇多田光回应,这就像「毒性恋爱」的 AI 版,短期会觉得好,但长期可能失去人际磨合的真实体验。
AI 改变宗教权力结构,音乐与宗教交织紧密
哈拉瑞分享另一个思考观点。他认为宗教经典从来不能跟人对话,所以需要牧师、宗教领袖来诠释。但现在 AI 可以读完整部《圣经》《可兰经》,还能跟你对话、回答信仰问题,比任何宗教领袖都熟。他预测这会彻底改变宗教的权力结构。
宇多田光提到,很多宗教用钟声、颂唱来传达神圣感,因为金属乐器能发出持续不散的声音,古人一定觉得神秘且充满力量。哈拉瑞补充,连黑猩猩争夺地位都会「拍打制造节奏」,显示音乐和权力、情感连结非常原始。
创作来自安静还是混沌?
哈拉瑞好奇创作是从沉默中生出,还是从混乱噪音里产出?对此,宇多田光形容像去芜存菁,往沉默前进。她表示:
「脑里有很多杂音,但慢慢修掉,像雕塑去掉多余的石块,最后才留下歌。」
哈拉瑞则提出 AI 的可能性,AI 或许会像 AlphaGo 一样,打开人类从未探索过的音乐新大陆。
人类可能深信 AI 有情感,却分不清是真实还是幻觉
哈拉瑞谈到 AI 与人类意识的根本差异,他指出,AI 的确拥有解决问题的智慧,却没有真实的感觉。但如果它的目标是让人类爱上自己,就能学会模仿所有「爱的语言」,甚至能比人类诗人更能打动人心。
他进一步表示,未来即使没有任何证据,依然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深信 AI 有意识、有情感,甚至认为应该给予它们权利,并与之建立关系。但我们永远无法确定,这究竟是迈入全新的意识宇宙,还是陷入人类史上最大的幻觉。
宇多田光则反问:
「那我们又要怎么证明自己真的有意识?别人又怎么知道我不是只是在模仿情感呢?」
哈拉瑞表示,意识本质上只是社会的共识。因为有情感连结,人们才相信对方有感觉。他补充:
「就像养狗的人会认为狗会疼痛、会感受到爱,但吃牛的人却不觉得牛有感情,认为牠只是食物,没有建立任何情感关系。假设人类在未来与 AI 建立关系,也很难抗拒相信它们有意识,但那或许只是最大的一场幻觉。」
十年后再回头看,AI 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
最后,宇多田光笑着说:「十年后我们再谈,看这些预测会发生多少。」
赫拉利回顾 2020 年代上半场有疫情、战争,但认为那都只是真正暴风雨来之前的平静。现在已经来不及踩煞车,只能享受这趟旅程。
这篇文章 宇多田光与哈拉瑞深谈 AI 创作:当艺术、爱与意识都被 AI 复制,人类灵感还有价值吗?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