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涨完之后,下一个是什么?



近期,以太坊的强势上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。随着Tom Lee旗下的Fundstrat完成了以太坊的战略性建仓,人们不禁开始追问:在比特币、以太坊之后,下一个会是谁?
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隐藏在资本运作的逻辑里。
一、比特币用了几年,以太坊只用了几周
MicroStrategy从2020年开始建立比特币储备,一步步将比特币推上了传统金融的舞台。这个过程用了好几年。而Tom Lee仅用了几个星期,就完成了以太坊的财库配置。
这并不只是个人节奏的差异,而是整个加密行业进入“压缩式爆发”的信号。早期的路径需要几年试错,如今只要几周就能完成模仿甚至超越。
那么下一个呢?如果说华尔街还会继续深入加密领域,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,他们还能选择什么?
二、大周期结束,资本需要新的叙事
在讨论“下一个”之前,先来看一个更宏观的背景:
过去五六十年,全球资本的增长叙事建立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。无论是社交、电商,还是平台经济、流量红利,几乎所有主流机会都已被充分挖掘,传统美股的游戏空间越来越小。
资本逐利不息。当传统叙事触顶,资金必然寻求新故事。
当前,只有两个方向真正具备爆发潜力:AI 和 Web3。
AI有极高的门槛和算力壁垒,普通人难以参与。而Web3的入口更低,具备开放性结构,更容易成为新一代金融工具与资产平台。
这就是华尔街走向Web3的深层动力:老世界难以再造财富神话,新世界才有可能诞生巨额回报。
三、NFT:下一个被“战略囤积”的标的?
那么,Web3中最可能成为下一个比特币、以太坊的是谁?
答案或许是:NFT,尤其是CryptoPunks这样的头部资产。
CryptoPunks并不是单纯的“头像”,而是一种数字原生的稀缺资产,总量只有1万个。如果说比特币是“数字黄金”,Punks更像是“链上蒙娜丽莎”。
目前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将CryptoPunks纳入财库。一旦有公司模仿MicroStrategy与Tom Lee的做法,将Punks当作战略资产进行集中囤积,整个市场的估值逻辑将被彻底重塑。
举个例子:如果一家机构按照5%的占比去买CryptoPunks,就要买入500个。这正是Fundstrat之于以太坊的做法。接下来,或许还会有人用类似的思路,去囤积像Azuki、企鹅、Fidenza等“下一代以太坊级NFT”。
四、从清仓到重仓:红利正在加速消失
如果把整个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,可以简单理解为:
非主流人群清仓试水
非主流人群重仓信仰
主流人群开始试探清仓
主流人群大规模重仓
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临界点。
Michael Saylor、Tom Lee这样的人物,既不是最传统的华尔街主流,也不是纯粹的加密原住民,他们的重仓,标志着主流资金正在大举进入,而这通常意味着:剩下的红利窗口不多了。
从MicroStrategy花几年时间买入比特币,到Tom Lee用几周时间布局以太坊,未来若有机构布局NFT,可能只用几天。
红利正以螺旋加速的方式消失,错过比特币的人买了以太坊;错过以太坊的人,很可能只能盯上NFT了。
五、用收藏品逻辑看NFT财库化
如果你觉得公司把NFT纳入财库听起来“离谱”,不妨换个视角。
现实世界中,很多上市公司会配置艺术品、古董等稀缺资产,作为企业价值背书。NFT本质上不过是数字原生收藏品,一旦数字原生资产成为公司资产负债表的一部分,就像当年石油、黄金、土地一样,可以推高公司估值、赋能市场叙事。
CryptoPunks或许将成为NFT世界的比特币,而某些生成艺术类NFT则是“以太坊逻辑”的延伸。未来,财务公司持有NFT也许不再是“创新”,而是“标配”。
六、提前两三年布局,才是散户的胜算
在机构纷纷重仓之后才进场,通常已经失去了最大回报的窗口。
你看到MicroStrategy布局比特币、才去买比特币,涨幅早已收窄;你看到Tom Lee建仓以太坊、才买以太坊,已经错过低估机会。
对我们普通人而言,最大的胜算永远来自提前布局两三年。
这就是研究的价值,也是我们做投研的根本目的。
结语
未来不会等待观望者。比特币、以太坊的逻辑已经被验证,而下一个故事,可能已经在NFT的暗处悄然展开。
是继续围观?还是提前布局?选择权仍在我们手中。
ETH5.33%
BTC1.9%
GARD7.97%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1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鸠摩智vip
· 08-10 13:27
短期投机者追逐利润,长期主义者创造历史! PIJS的每一步都为了构建可持续的 DeFi 生态,你准备好加入这场变革了吗?
回复1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