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3.0营销新思路:解密注意力经济与GiveRep模式

Web3.0营销新生态: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

每周三晚,我们邀请行业深耕者、一线实践者、创新项目推动者做客直播间,通过实战经验分享、行业痛点拆解、趋势洞察交流,助力中国Web3.0行业的创新与规范发展。

本期聚焦Web3.0营销新生态,深度解析"注意力经济"的底层逻辑:从"嘴撸经济"的兴起,到新项目冷启动的实战策略,从AI识别真实流量价值,到如何让用户注意力直接变现。结合多年MCN与项目方经验,拆解Web3.0营销的痛点与破局点,助力创业者看懂注意力的商业价值,在流量分散的时代找到高效获客路径,让营销真正成为项目成长的助推器。

主持人:大家晚上好,又到了我们每周三的创业谈栏目。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GiveRep生态合伙人Xuan老师,她在Web3.0营销领域有丰富经验,尤其对"注意力经济"有深入研究。Xuan老师,能否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,以及您在Web3.0领域的主要深耕方向?

Xuan:我接触Crypto和Web3.0大概两三年了,期间经历过国内数字藏品这类特色NFT,也了解过公链生态,后来在Web3.0项目任职,现在是GiveRep的生态合伙人,同时还担任某公链的event ambassador。

过去我在MCN机构和项目方都待过,算是亲历了Web2.0到Web3.0营销的转型过程。早期在MCN时,主要帮项目方做社媒宣发;后来到项目方,才发现传统营销模式的痛点 - 比如项目方和用户之间总隔着中间环节,信息不透明。这些经历让我更清楚Web3.0营销需要什么,也促成了我现在在GiveRep的工作,专注于用新模式连接项目方和用户。

主持人:刚才您提到在GiveRep担任生态合伙人,能否具体说说GiveRep是做什么的?它的核心业务和特色是什么?

Xuan:GiveRep的名字其实能体现核心逻辑 - "give"是"给予","rep"源于社交媒体的"回复",我们想鼓励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多创作、多分享项目相关内容。

简单说,我们是连接"注意力买方"和"注意力卖方"的平台:项目方(买方)需要曝光(比如冷启动、活动宣传),可以在平台上架项目介绍、活动信息,预设一个奖池;用户(卖方)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布项目相关内容(比如体验分享、活动宣传),既自己了解项目,也让粉丝或好友关注到项目,就能根据内容的实际效果从奖池里获得收益。

比如项目方上架后,用户只要在社交平台写文章、发内容宣传,平台会根据内容的传播量、相关性等数据,让用户分到对应奖励。我们想让普通用户也能像KOL一样,通过分享注意力获得收益,而不是只有MCN或大V才能参与营销。

主持人:您刚才提到在MCN和项目方的经历,这些经历是不是让您发现了传统营销模式的痛点?创立GiveRep的初衷是什么?

Xuan:确实和过去的经历直接相关。在MCN时,我发现项目方给我们付费后,总在纠结"这笔钱到底有没有触达有效用户""你们真的会用心推吗";而作为项目方时,又会担心MCN给的KOL名单"粉丝数是不是刷的""能不能真正理解我的项目"。中间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太明显了。

我们团队就想:不如跳过中间环节,让项目方直接对接用户?项目方需要注意力,用户能提供注意力,GiveRep就做这个连接者。另外,现在Web3.0行业在快速发展,用户规模越来越大,但营销工具还很早期 - 找KOL靠Excel表,数据真假难辨;项目方想触达用户,却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潜在受众。这些痛点让我们觉得,做一个透明化的"注意力交易平台"很有必要。

我们还引入了AI技术,比如筛查用户内容是否有虚假信息、敏感话题,识别账号历史行为是否真实,确保项目方的奖池能给到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。这也是GiveRep和传统模式的区别。

主持人:很多Web3.0生态的社媒运营和营销玩法都有自己的特色,GiveRep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?是如何让项目方、用户形成良性互动的?

Xuan:我们早期的合作项目,很多来自团队在公链生态的积累 - 过去在生态里做实事,项目方认可我们的做事风格,愿意来GiveRep尝试,甚至做第二轮、第三轮合作。

公链生态目前还比较早期,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增长,用户其实需要一个"靠谱的入口"来了解哪些项目值得参与。GiveRep的定位不只是"让用户赚钱",更想成为一个"项目筛选器":我们会先对上架项目做基础调研,屏蔽明显不靠谱的,让用户在这里能看到相对优质的项目,再通过分享获得收益。

对项目方来说,他们能触达真正愿意了解项目的用户,而不是"为了薅羊毛而来的流量";对用户来说,既能赚收益,也能通过创作加深对项目的理解。这种"筛选+激励"的模式,慢慢就形成了三方正向循环。

主持人:现在Web3.0的营销内容好像大多集中在某推上,您觉得它成为主阵地的原因是什么?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特点?

Xuan:我觉得有两个原因,主动和被动。

主动原因是"匹配性":某推是全球性社交平台,用户来自全球各地;而Web3.0项目天然是全球性的 - 不管是美国开发者还是华人开发者,只要项目部署在区块链上,任何人都能访问,这和区块链"无需许可"的特性完全契合。

被动原因是早期行业环境:Crypto早期有一些乱象,部分地区对相关内容有限制,行业声音慢慢转移到某推。加上很多海外项目的官方账号本来就在某推,用户为了获取一手信息,自然也聚集到这里。

不过现在也有变化,一些"广场"类平台在崛起,初期可能爬取海外内容,但慢慢会有原生创作者入驻,依托自身优势成长。未来Web3.0营销的阵地可能会更分散,但某推的全球属性短期内很难替代。

主持人:随着更多平台出现,信息越来越分散,您觉得这会让生态里的信息更良性,还是噪音更多?

Xuan:关键看内容是否基于"真实体验"。如果用户是项目的真实使用者,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或项目新功能,哪怕内容分散、粉丝少,也不是噪音 - 这些"小声音"反而能拼凑出项目的真实面貌。

但如果是KOL接商单,内容避重就轻、只说优点,哪怕流量再大,也是噪音。GiveRep想通过机制引导良性循环:比如未来支持在"广场"等多平台发任务,用户必须先体验项目,再分享内容,才能获得奖励。这样一来,分散的信息反而能让项目的真实口碑更清晰。

主持人:最近常听到"嘴撸经济"这个词,您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?它和传统的"薅羊毛"有什么区别?

Xuan:"嘴撸经济"听起来有点"土",但确实是最近流行的模式。拆开来理解:"嘴"就是发内容、说观点;"撸"就是薅羊毛,但比传统薅羊毛多了"内容权重"。

传统薅羊毛主要看"账号数量"和"基础行为"- 比如注册账号、完成简单任务,工作室用大量账号就能薅到奖励;但"嘴撸"更看"内容质量":用户不仅要完成基础行为,还要在社交平台发内容,内容的频次、相关性、传播效果都会影响收益。

比如一个项目的奖池,过去可能全给"注册用户",现在会拿出一部分给"发内容的用户",因为这些内容能带来二次传播。这其实是行业在认可"注意力的价值"- 用户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资源。

主持人:有些KOL热度高但转化差,甚至刷流量,GiveRep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判断他们的真实价值的?

Xuan:传统模式靠Excel表列KOL的粉丝数、社区规模,但这些数据很难验证。我们用AI解决这个问题,主要看三个维度:

第一是"基础数据":内容的观看量、扩散范围;第二是"内容质量":AI分析内容和项目的相关性,比如写的是不是项目的核心功能,而不是泛泛而谈;第三是"行为真实性":比如互动量(点赞/观看比)是否异常 - 如果有人刷观看量却忘了刷点赞,比例就会异常,我们会标记为"可疑账号"。

对可疑账号,轻则减少奖励,重则判定为机器人,取消全部奖励。未来我们还会跟踪KOL的历史数据,比如他擅长哪个赛道、流量是否稳定,帮项目方找到"小众但权威"的博主 - 哪怕粉丝不多,但在细分领域有影响力,这种价值比"刷出来的流量"高得多。

主持人:一个全新的Web3.0项目冷启动时,您有哪些实用的经验可以分享?比如如何快速打开局面?

Xuan:核心是"性价比高的试错",重点抓两个环节:

一是"触达":用20%左右的预算找KOL,触达潜在用户。不用找头部大V,垂直领域的中小V反而更精准,比如做DeFi的项目,找DeFi社区的博主,比找泛Crypto博主效果好。

二是"转化":把50%左右的预算放到任务平台(比如GiveRep),让用户通过分享、互动完成转化。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,也是了解项目的过程,比单纯发广告更有效。

早期不用追求"大规模曝光",而是快速验证用户反馈 - 比如用户对哪个功能感兴趣,对奖励机制有什么建议,再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策略。冷启动阶段,"精准"比"量大"更重要。

主持人:有些项目营销做得好但实际质量一般,您觉得营销和项目质量的关系是什么?两者的权重该如何分配?

Xuan:我觉得两者同等重要(50:50)。技术创新是根基,做的是"0到1"的事 - 没有扎实的技术,营销再好也走不远;但营销是"给1后面加0"- 再好的技术,用户不知道、不理解,也很难落地。

早期Crypto是蓝海,项目少,用户更关注技术创新;现在项目越来越多,ZK、高性能公链等赛道已经拥挤,变成了红海。这时候营销和技术就同等重要了 - 用户面对一堆"号称创新"的项目,会先看"这个项目我能不能看懂""有没有人在讨论它",这时候营销就能帮项目脱颖而出。

主持人:有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,价值有限;有的流量是长期可积累的资产。GiveRep如何帮项目方判断流量的长期价值?

Xuan:我们主要记录用户的"功劳和苦劳":"功劳"是内容的传播量,比如带来了多少新用户;"苦劳"是参与频率,比如是否长期关注项目,持续发内容。

具体来说,我们会给项目方提供一个后台,显示哪些用户为项目发声最多,他们的粉丝群体是什么样的。项目

DEFI-5.4%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7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AltcoinOraclevip
· 08-12 21:28
嗯……注意力经济?说到底只是多巴胺农场的另一种花哨说法……真正的阿尔法在神经指标中。
查看原文回复0
Gas_FeeTerapistvip
· 08-12 06:54
嘴撸经济说的就是我吧
回复0
链上流浪诗人vip
· 08-12 06:52
撸羊毛换酒精 一天不冲就浑身难受
回复0
gas费吞噬者vip
· 08-12 06:51
唉 每一波项目热度起来都靠烧钱 割韭菜
回复0
RegenRestorervip
· 08-12 06:49
又来扒流量密码 心累
回复0
熊市苦修僧vip
· 08-12 06:45
又一波韭菜收割套路 市场跑不出人性的轮回
回复0
MEV猎人不看涨vip
· 08-12 06:43
又整这些虚头巴脑的 实惠点行不
回复0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